滕泰:经济观念的转变与企业价值观的建设
总裁读书会APP
立即下载

滕泰:经济观念的转变与企业价值观的建设

2022-05-07

1651746344(1).jpg


副本滕泰1089827_20220422150552_322956_324253199_TJ8922.jpg


4月22日至23日,第六届中国企业领袖读享盛典在北京隆重举行,经济学家、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滕泰受邀做了题目为《经济观念的转变与企业价值观的建设》的主题演讲。

以下是全文: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总裁读书会第六届读书盛典,今天我分享的题目叫做《经济观念的转变与企业价值观的建设》,观念解放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如果经济发展的观念是错误的,似是而非的,不但会严重影响实践工作,甚至可能造成经济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当前就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观念,正在误导决策并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们来看看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错误观念。


1651908538(1).jpg

商业不创造价值,只有生产才创造价值?


第一个长期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错误观念,叫做商业不创造价值,新零售更不创造价值,只有生产才创造价值。中国14亿人,恐怕90%以上的人内心都是这么看,一个商人把一件商品从这个地方10块钱贩运到另外一个地方,卖了15块钱,他赚了5块钱,就认为他是投机倒把,并不创造价值,只有生产创造价值。


到底是不是只有生产创造价值,商业创造价值吗?在200多年前,一位古典经济学家叫亚当·斯密,他在写一本书叫做国富论》之前,曾经做了一个设想,他设想商业的存在是因为有社会分工和比较优势假设甲地区有生产啤酒的优势,乙地区有生产的优势,才有商业和贸易。他带着这一个设想,对欧洲过去100年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发现事实与他的设想正好相反100年前甲地区既生产也生产啤酒,乙地区也是既生产也生产啤酒,虽然两地生产啤酒和布的效率略有差异,但是并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工或比较优势,然后就有一批贸易商人出现了,他们把甲地区的啤酒卖到乙地,把乙地区的布卖到甲地区,慢慢过了几十年以后,社会分工才发生了化,甲地区只生产啤酒乙地区只生产棉布——原来不是先有相对比较优势才有贸易,而是贸易带来了社会分工比较优势


商业到底创造价值还是不创造价值呢?如果我们仅仅相信我们的眼睛,我们看到一个商人把一件商品从这个地方10块钱贩运到另外一个地方,卖了15块钱,他赚了5块钱,就认为商业不创造价值,是投机倒把,这显然是错误的。中国经济学教科书里面只讲了比较优势理论的结果,没有讲比较优势的形成其实是因为商业和贸易——如果一个国家消灭了商业消灭了贸易,就不再有社会分工就会回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


所以商业当然创造价值,新零售更创造价值。如果没有20年前阿里巴巴把中国的小商品带到全球,就没有全国的中小企业的制造业的大发展。如果没有前几年拼多多这样的新零售出现,消费者不能享受到这么廉价的商品,没有最近及几年中国中小制造业企业的销售量的相关增长。


总之,不能否认商业是创造价值的,不仅仅是生产创造价值,商业越发达,社会分工越细,生产才会更发达

制造业很重要,

制造业占比降低会削弱中国经济实力?


第二个影响经济发展的错误观念是:制造业很重要,中国经济制造业占比的降低会削弱中国的经济实力,所以要把制造业的占比作为高质量的发展指标。


这个观念的影响更为广泛,中国14.3亿人口,恐怕至少有14亿都是这样认为的。因此,当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30%多10年前降到29%、28%,前几年降到27%,到2020年的时候降到26%,这种制造业占比的降低会不会削弱我们大国的实力呢?在这样的担心下,有关决策部门前两年要把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作为高质量的发展指标,占比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


如果真的把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作为各省各市各县的高质量发展指标来考核,而且占比越高越好,那么北京上海岂不是在中国垫底,成为经济发展质量最低的城市?如果美国要把制造业占比作为高质量发展指标,那么纽约、波斯顿、加州这些最发达的地方就会最后,而那些铁锈地带经济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代表吗?


制造业既然如此重要,为什么不能把制造业占比作为高质量发展指标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农业的问题是什么带来农业产量的大发展?是因为从事农业的农民生产干活的技能提高还是因为他们的生产时间从8个小时到20个小时增加了更多的劳动时间,都不是在经过了过去的几千年的发展以后,农业的生产效率就是那样,是工业带来了农业产的提高,比如说农业机械化肥种子基因技术农药生产等这些工业带来了农业产量的提高——工业的发展不但带来了农业产量的大大提高,而且还带来了农业占比的降低。现在农业中国GDP的比重占7.5%左右,在美国GDP的占比只占1%左右即便1%的农业占比,美国的农产品不但可以供给它本国的消费需要,还可以出口。在中国,今天农业占百分之七点几,比几百年前、几十年前农业占比50%以上的时候产量更大、更能满足中国人的饮食需要,所以农业占比的降低并不意味着中国生产力的倒退,反而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


同样道理,最近几年,是什么带来了制造业的大爆发和制造业占比的降低是服务业过去20年中国的服务业占比从占中国GDP的33%左右,到现在提高到了53%左右。如果按照正常的生产力的生产结构的提高和质量的发展,它将来应该达到63%73%,甚至更高。


由于不理解经济结构升级的规律,有关部门想阻止农业占比的下降,甚至连统计指标都改了2019年、2018公布农业的时候,农业的占比7.5%就是7.5%,但是因为有了错误的指导思想,2020年有关部门公布的是“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占比16.47%,为什么这么公布?因为他担心暴露农业的占比的下降,认为这样的占比下降是一件坏事——怎么可能阻止农业占比的下降呢?再过十年中国的GDP总额要超过150万亿了,难道粮食的产量也要同比例增长吗?人口不增加,谁需要多吃那么多粮食吗?就算为了出口,耕地不增长的前提下,怎么能保证粮食产量像制造业、服务业那样增长吗?如果不能像“大跃进”时期一样亩产一万斤,那农业的占比怎么可能不下降呢?


去年宣布我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候,有关部门的新闻发言人特意指出说,我们的制造业占比从26%应提高到27%,提高了一个点。这难道不是因为2021年服务业受到疫情防控影响增速放缓所致吗?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后面农业、制造业占比还要继续提高吗?服务业占比是不能再增长了?


无论是美国、欧洲、日本还是澳大利亚,所有的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占比都接近到80%,我们还差得远,所以服务业占比的提高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服务业的发展不但不会降低制造业的产量,还会提高制造业的产量。


副本滕泰1089827_20220422151150_322956_324255232_TJ8938.jpg


农工业创造财富,

服务业不创造财富?


第三个似是而非的观点,就是只有农业和工业创造财富,服务业不创造财富。这个错误观念的背后是“物质财富论”,认识不到非物质财富的价值,或者认为非物质财富只有为创造物质财富服务,才算有价值。


大家知道苹果公司的研发,创造了智能手机,并带来的全球智能手机的相关增长。有人因为不能否定研发的非物质财富价值,就转而说它是“生产性服务业”问在硅谷的苹果公司是为河南的富士康服务的吗?是硅谷的研发为世界各地的制造和装配商服务,还是各地的制造装配商为人家的研发服务——研发创造了价值,到底让河南来制造,还是让越南制造,让印度尼西亚制造,其实可以没有区别;智能手机里面80%是软件的价值,只有20%是制造装配的价值,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看待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更具体可参考《深度转型:大分化时代,中国怎么办》这本书的解读。


刚才讲了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创造财富的,那么非生产性的服务业就不创造财富吗?比如说商业,交通运输业,又比如说出版传媒文化娱乐,甚至理发、医疗、教育等等,创造不创造财富


中国几千年影响更深的一个错误观点就是只有物质财富才叫财富把非物质财富不当做财富。十九大报告明确的指出,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年代满足基本物质需要已经不是社会主要矛盾——人们还要吃饭,仅仅是为了温饱,还要吃得好还要吃得有品位吃的环境好等等有很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件衣服可能价值2万元,绝不不仅仅为了挡风遮雨,是为了满足审美、款式、品牌、社交等等各种美好生活需要;喝酒为什么要喝茅台,茅台的硬价值就是那两斤粮食酿造的液体,价值3000人们喝的到底是那两斤粮食酿的液体,还是它所承载的各种文化和社交功能?


在后工业时代, 80%的财富是软财富,80%的价值是软价值在这样软财富和软价值时代,到底用什么样的财富观念,用什么样的经济发展观念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发展?

股市要打击投机防泡沫,

鼓励价值投资?


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第四个似是而非的错误观念,就是资本市场上要打击和抑制投机,鼓励价值投资,大家是不是都在听到这样的说法?恐怕中国至少有14亿人都认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什么叫投机?如果把股票从一个5块钱买了,10块钱卖了,是不是投机?是不是没有创造财富——这只是你眼睛看到的,但是你没有看到背后的经济逻辑


假设没有股市的投机举个例子来讲,就没有今天的互联网90年代末的互联网的投机高潮确实造成了巨大的泡沫,最后互联网泡沫也破裂了全球数不清的互联网企业都消失,也给那些买互联网泡沫的投资者造成了损失,但是剩下来的少数的互联网企业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把我们带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如果没有互联网的投机,哪有今天的互联网生活


所以从微观上你看到了股票买卖是投机,但是他怎么样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我们要深刻理解背后的逻辑。资本市场监管者到底该干什么呢?如果把抑制投机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中国股票市场的今天就是答案。证券监管者应该干什么?应该打击非法这是他们的责任。如果投机行为是合法的,即便不喜欢也要包容反过来,如果有人高举价值投资的旗号,搞违法的勾当,操纵内幕信息等等,监管者也不能支持宽容。所以监管者不是鼓励价值投资、抑制打击投机,而是干他们自己该干的事情——支持合法、打击非法。


在中国资本市场还有一种错误的观点,怕股票上涨。美国股市跌,一跌总统的选票没有了,中国监管者怕涨,为什么?因为一涨会有泡沫,然后再跌下来就很麻烦所以要防止股票上涨,防止大起大落。好比一个人你如果站起来会摔跤,最好的办法是永远在底下趴着所以我们中国的股市这10年就一直在这趴着


所以很多看上去非常有道理的义正言辞的经济观念比如打击股市投机防止泡沫,一听大家都很振奋,但实际上是错的。

 1089827_20220422130902_322956_324223854_TJ8452.jpg


稳增长主要靠投资,

给老百姓发钱会打水漂?


影响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五个错误的观念《深度转型》这本书里面是重点的讨论这是对国家经济转型战略提出一个重要的拷问式的问题。稳增长在当前阶段是靠投资还是靠消费


过去这两年里面,无数决策者、经济学泰斗级人物,有的是我非常尊重的学界前辈都在说一定把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抓手,因为投资既形成供给又创造需求,既体现政绩还好考核,所以对中国而言,稳增长就意味着稳投资大规模的搞投资。


关键问题是,过去20年的快速城镇化和快速工业化阶段过去了,今后对中国所谓的投资需要,主要是维护性需要,对北京而言,还有哪个地方需要修桥、修路,还有哪个地方需要建设更多房地产,还有哪些厂房设备需要大规模更新


我们过去在快速城镇化快速工业化过程当中,靠投资稳增长是正确的但是在后基建时代,后工业化时代,城镇化时代就不一样了。所有处于这些阶段的国家,无论是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印度,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它的GDP中的比重就占20%左右。中国去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5万亿,在114万亿的GDP占了大概46%,为什么人家的投资占20%,我们每年投资占40%~50%


如果假设未来10年中国的GDP增速按4%~5%增长,10年后大概规模能到150万亿~180万亿,假设10年以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也是20%的比重,那是后中国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应该是多少?30万亿到40万亿,现在是55万亿,未来10年正常的来讲,投资应该是总规模都是下降的是负增长,这种情况下还期待基本建设投资每年增长5%,那可能吗?每年增长5%的话,再过10年时间每年就是80~90万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我们需要吗?为了搞固定资产投资,各地方县政府都在想办法编项目,挖空心思报注水的项目,前些年搞的基建投资项目,现在每年合计亏损上万亿,哪里还有那么多好的回报的项目 


但是我们的稳增长机制很难改变,决策部门说搞3万亿搞5万亿搞投资瞬间就通过了从发改委到财政部各级地方政府,有一套一系列投资的机制,但是要说给老百姓花3万亿钱搞消费领导也会被吓到。怎么可能用3万亿发给老百姓稳消费 2020年到2021年上半年一年半的时间,美国发了2.93万亿美元他们的老百姓,差不多3万亿美元、约20万亿人民币给消费者了人家可以用20万亿人民币来稳消费,我们拿个1/3试试看?比如6万亿人民币,发给那6亿中低收入者,一人发1万,三口之家发3万,中国消费能不能起来?经济大循环能不能循环起来?美国的消费从2020年6月份就转成正增长,去年四季度这个国家的GDP增速是7%,我们2010年一季度的GDP增速12%下降到去年四季度的4%,所以到底是稳投资有效还是稳消费有效


观念的转型要在前面,如果我们手里只拿着一个锤子,我们就看什么都是钉子都要去钉,我们只有稳投资的机制,稳消费的机制还有待完善。但是,我们如果不战略性转向稳消费,经济观念不转型,中国稳增长就很难取得长足成效,这是我给大家讲的第五个需要转变的经济观念


91dd33927e62fc4f7e0f09d4559e521.png

滕泰在总裁读书会领读《经济发展理论》


企业家不看宏观,

练好内功就可以?


第二部分我想给大家讲一讲企业有哪些观念需要转型


宏观上经济错误的观念会造成中国经济的发展停滞倒退。如果企业发展当中有错误观念,那就更麻烦了我简单举三个最流行的错误观念。


第一个就是说企业家不需要看宏观,看宏观没有用2019年的时候有一个企业家说,企业家都不要看宏观,你连你妈都改变不了,看什么宏观?看了这个发言后微博写了一句,虽然改变不了你妈,但是你必须得了解他,至少不能跟他对着干,结果腾讯新闻报道说我对怼谁,我没有对怼谁,我只是说宏观很重要


第二错误观念说企业生意为什么越来越难做企业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练内功,搞好管理就有好的未来,这看上去也很正确,但是也是值得探讨。


三年前我参加过一个商业企业的领袖峰会,是150个商业企业的闭门会我听了一晚上听到的全都是生意为什么越难做,答案呢,无非是因为现金流问题杠杆太大的问题商品个性化太快的问题新零售的冲击营商环境问题、二代传承问题等等。一边听一边想象一个场景:假设时间往前500年到明朝那个时候,把全国的商业企业领袖从苏州、杭州、南京、扬州、高昌、楼兰、洛阳、长安全都聚集开会,那些商人会提出什么样的生意越来越难做的原因?答案跟我那天晚上听的肯定是一模一样,无非就是那些问题,但是他们的答案都不对他们的生意那个时候为什么越来越难做?因为欧洲的大船绕过印度,跑到中国的东边去了,他们看不到万里之外的变化,他们看不到一艘大船一艘帆船或者一艘轮船的运输效率几百匹马在那几个月的。当这些商人生意越来越难做的时候,其实欧洲罗马、士坦丁堡、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也不行了,丝绸之路没落了,当这些生意人感到生意越来越难做的时候,几十年、几百年后广州、福州、泉州、厦门、天津、上海这些地方商业和贸易逐渐起来了——有些问题不是你的问题,不是所有经营困难的问题都是通过练内功可以解决的时代变了,这就是《深度转型》这本书的副标题——大分化时代中国怎么办?


过去4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普惠式增长,所有的行业、所有的地区、所有的阶层所有的人口都受益,工人、农民、服务业、制造业哪个地方没受益?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东部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涨了八、九十倍,从1978年到现在,西藏GDP也涨了52倍,辽宁也涨了几十倍,所以没有一个地区被落下,没有一个阶层被落下。但是过去美国30年的增长跟这个完全不一样,它是少数行业少数地区少数人口引领的增长——电子信息文化娱乐、制药、金融等少数行业,加州湾区、波斯顿湾区、纽约湾区等少数地区引领的增长,很多中部地区和传统产业都是增长的旁观者,美国的中产阶级人口从高峰的时候的70%降低到现在的50%所以特朗普在2016年一煽动他才能够当选,但是很遗憾可以煽动利用分化制造分裂,但是它改变不了这个不平衡增长规律。


假设未来30年或者4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也是少数产业少数地区少数人口引领的增长,我们怎么办?你的企业怎么办?过去从百分之三十几的城镇化率提高到现在65%的城镇化率中国快速城镇化阶段结束了,快速工业化的阶段也结束了。那么大分化时代,我们中国企业到底怎么赚钱是靠内部管理,还是靠谨慎的判断前进的方向如果你的方向选错了,结果难免南辕北辙,恐怕越努力,受的损失就越大。


副本滕泰1089827_20220422150412_322956_324253248_TJ8912.jpg


企业转型创新的方法论


第三个需要讨论的话题是新时期我们转型创新的方法论到底对不对?


就像我刚才讲的,人们要吃饭,但不是为了温饱要穿衣是为了挡风遮雨要喝酒,但是为了口服之欲,是为了社交的需要要开特斯拉,但不是为了跑得快,是为了环保时尚和智能化……软价值怎么创造它的方法论和搞制造业方法论或者种粮食的方法论完全不一样,因为软价值的财富源泉是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不论是制造业的研发还是文化娱乐业的场景创新,其价值源泉都不知确定性的物质加工而是人们不确定性的创造性思维


大家都认可研发创造价值,但是未必深刻理解如何创新场景来创造价值,如何提升体验价值、如何创造流量价值


举个例子来讲我们很多人都用过共享单车,你说共享单是一个产品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问题?我觉得都不是,它本质上是一个应用场景创新,但是这样一个场景创新,它很快改变了我们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方式。其实百分之七八十的企业家仅仅是用场景创新,就可以改变成生活方式,形成新供给创造的需求。


去创造流量的价值,流量不仅仅是互联网流量,你在大街上开店转化的就是大街上的流量,在机场开店就是要转换机场的流量,在央视做广告就是想转换央视的流量……所有的流量都是有价值的,所有的销售都是流量转换,流量也是软价值。


当然还有体验价值。梵高的画,从一文不值,到现在一副值几千万美元,变化的是什么?画还是那幅画,但是带给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价值变了,那么如何把握文化潮流的变化,提升人们的消费体验价值呢? 


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软价值时代,我们到底用什么样的方法论来推动我们的企业创新转型?具体转型创新方法论,建议大家可以参考下《软价值》这本书。 

顶住经济下行的法宝


对国家而言,经济观念的转在当前是至关重要的对一个企业而言,除了经济观念的转变,价值观的建设是顶住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最重要的法宝。


在顺风顺水的时候,中国经济真正快速发展的时候,很多企业赚大钱其实是靠运气;在生意越来越难做的时候,企业靠什么坚持发展?要靠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很多能打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也许打了9次胜仗,一次打输了就再也没有未来。但是有一力量受了很多的挫折很多困难,经历了很多失败,但最终取得胜利,这股力量是什么?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八路军、人民解放军,它跟其他那些能只能打仗的部队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有明确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只要你有明确的使命愿景价值观,队伍被打散了,还能聚起来,打败了还能再胜利


我们的企业有明晰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吗?


我们的企业使命能不能让每个人心怀梦想


我们的企业愿景能不能清晰的勾画未来5到10年的企业前景?


我们企业的价值观到底是贴在墙上的口号,还是能够时时转化成人们行动的行为规范?

让总裁读书会助力观念转变和企业价值观建设


既然价值观的建设是顶住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最重要的法宝,那怎么推动经济观念的转变,怎么进行企业价值观的建设?


观念转型和价值观的建设不能靠强制,尤其不能靠等级和权力压制,要靠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可以通过会议讨论,但是有时候会议讨论也很难去推动观念转变,一旦一个人选择了观念立场,就很难被说服,最好的方式什么?就是推荐读书,润物细无声,觉得企业价值观重要,推荐一本企业价值观的书,看完了以后大家的想法就一致,认为非物质财富也是财富,推荐一本《软价值》,这个事情就解决了。


如果读书也没时间怎么办?总裁读书会提供了多种一起读书的方式,现场的方式,互联网的方式等等,有“大咖领读”,有“小书童伴读”,还有“大家一起读”。如果我们的企业家想推动员工企业观念转变,想推动企业价值观建设,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选择总裁读书会。


祝愿总裁读书会越办越好,对中国的企业创新转型和中国经济观念的转变作出重要的贡献!


谢谢大家!


(注:作者为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本文根据作者在总裁读书会上的演讲整理,部分内容首发于FT中文网。)


图片


北京赢智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客服电话:4000012998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北京INN三号楼206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716   京ICP备08010562号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赢智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客服电话:4000012998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北京INN三号楼206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716   京ICP备08010562号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